撰 文 /Y
*图源网络侵删
从「没有名字的优良商品」到主张「反奢华、反简陋」的性冷淡风酒店,MUJI的极简主义哲学从零散、简单的生活用品,经由酒店渗进了更为立体沉浸的生活场景之中。
2018年1月18日,全球第一家MUJI HOTEL落地深圳;同年6月30日,第二家MUJI HOTEL在前门北京坊开业;2019年4月4日,MUJI在日本东京银座开放了本土的第一家品牌酒店——MUJI HOTEL GINZA,这是截至目前MUJI在全球呈现的三家品牌酒店。
*图源网络侵删
尽管三家酒店都冠以MUJI的品牌授权,但实际的酒店运营方不尽相同。日本东京银座的MUJI HOTEL GINZA由东京UDS株式会社负责运营,前门北京坊MUJI HOTEL由东京UDS旗下的誉都思前门酒店分公司运营管理,而深圳MUJI HOTEL则是由深业集团旗下深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。
MUJI做酒店看似是“跨界”,但酒店业务的盈利营收归于实际运营方,MUJI从中只收取小部分的“相关费用”。由此可见,MUJI的醉翁之意不在于酒店板块的扩张,而是借助酒店的空间场景体系,进一步将品牌从零售属性“升维”至生活方式属性,用更贴近用户使用场景的方式“360度环绕”渗透品牌心智。
*图源网络侵删
无印良品前社长松崎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:“MUJI开酒店是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历,我们希望人们可以通过体验MUJI提供的24小时生活空间,去重新审视在旅行中度过的时间、使用的东西。”
无论是酒店的建筑设计还是配套体验,MUJI HOTEL贯之极简主义风格,希望通过物的返璞归真,让旅居者秉持“空”的心态去审视真正的需求。“反对过度的消费,反对房间里提供过多的备品,只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。”前社长松崎晓对酒店的定义是“以盈利为目的的家庭式设施”,因此“在家里是什么样,在酒店就应该是什么样,不要提供过度的服务。”
*图源网络侵删
在酒店竞相攀比奢华程度和管家服务的时代,MUJI HOTEL的“极简主义”宣言无疑像是一股“清流”击中了城市中产忠实用户的信仰,即便是逼近星级酒店近两千元一晚的入住价格,也时常会出现“一房难求”的情况。
说到这里,MUJI“跨界”做酒店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品牌场景营销的成功案例,跨出了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“向前一步”。但在“跨越”到“落地”的用户反馈阶段,MUJI HOTEL却陷入了“走向自己反面”的争议与质疑之中。
在愈加理性和审慎的消费新周期,越来越多体验过MUJI HOTEL的访客开始嘀咕:“感觉自己像是用星级酒店的价格,体验了一把亚朵全季风,还是全自助服务版。”
打开社交媒体,搜索MUJI酒店的入住测评,很多人本想是兴致冲冲地“提前种草”,却被入住用户的真实反馈“反向劝退”。
*图源网络侵删
磨损痕迹严重的木质地板、赫然出现污渍的沙发桌椅、隔音效果差的墙板、少量陈列的muji用品、服务响应不及时(几乎全自助解决)......诸如此类的“吐槽”都来自一线访客的亲身经历。如果说MUJI做酒店的先天优势得益于品牌信任资产的积累,实际运营和管理过程中的“有失水准”也反向给品牌口碑带来了负面冲击。
*图源网络侵删
从这些吐槽帖中,可以直观地感受到:当用户体验、场景营销、极简哲学.....这些赢得市场和人心的“话语”,在转化为细节和行动的过程中“走神变形”,用户便只会听从自己最真实的感受“开麦投票”。在心理预期断崖下降的转折时刻,从品牌十余年的忠实使用者,到只住一晚就失望的“怨种”访客,用户与品牌结成友谊的小船,说翻就翻。
*图源网络侵删
由此可见,品牌全域跨界本是盘活用户的长期运营,但如果跨出去没站稳,却还希望老用户为消费惯性和信任溢价买单,就很容易变成“拍脑袋、不走心”的自嗨行为,难以获得跨界所带来的长尾反哺效应。
更何况对比MUJI HOTEL千元一晚的极简风,现如今的酒店品牌早已进入“卷价格、卷服务、卷配套、卷审美、卷场景”的Next Level。作为中端酒店品牌的佼佼者——亚朵和全季,在平价路线上各有各的卷法:
*图源网络侵删
从精心打造的“属地早餐”、“竹居”免费借阅空间,到细致入微的“百分百奉茶”“延时退房”政策,再到针对不同睡眠习惯住客的“枕头菜单”.......亚朵酒店在标准化服务中注入具有人文关怀的细节服务,站在客人角度做好每一件实在的“小事”。
*图源网络侵删
而被评为MUJI HOTEL平替的全季酒店,更是在普通价格档位将“少即是多”的极简舒适哲学诠释得恰到好处:不做过度装饰,而是把资源和精力all in 在客人最核心、最高频的需求上:睡个好觉、洗个好澡、安静干净、舒适高效,全季用高性价比的方式将极简主义本土化,无疑与MUJI HOTEL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*图源网络侵删
说到底,极简主义不是让用户体验缩水,而是让用户心甘情愿为“有理由的价格”买单。
MUJI跨界做酒店的初衷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——将品牌哲学融入24小时的生活场景,实现了从“售卖商品”到“构建生活方式”的跃迁。但“生活方式”的品牌溢价,更需要建立无懈可击的运营体系,通过清晰可感的精准价值来兑现。
当MUJI的品牌光环被置于实际运营的显微镜下,那些被用户诟病的细节:维护的疏忽、服务的缺位、与价格不匹配的硬件陈旧感、以及过度简化带来的便利性缺失,都让“极简主义”从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哲学,异化成一种“性价比失衡”的直观感受。
*图源网络侵删
在当下高度“内卷”的品牌市场,人们并非不愿意为品牌溢价和独特理念买单。但他们支付的溢价,是“预付款”,购买的是一种“信任契约”—— 信任品牌能兑现其承诺的体验和价值。
而当MUJI HOTEL无法在千元级的价位上,以扎实的运营、用心的维护和恰到好处的服务(哪怕是非传统管家式的)来支撑其品牌理念,甚至让用户感觉体验远逊于同价位的本土品牌时,这种“信任契约”便会被打破。
在信息透明、选择多元的今天,品牌光环带来的初次尝鲜红利正在消退,持续的买单意愿,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每一次入住时的真实体感与口碑积累。而好的品牌理念,唯有落地生根、兑现价值,才能从容应对每一次直面人心的考验。
撰文:Y | 编辑:拂晓| 视觉编辑:张苏蕊
图片来自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